一、本人经历
2021年夏,我参与夏令营(即走正道 行远路夏令营前身),地点在江西,持续时间大约二十多天。活动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娱乐活动和听课,其中讲课是主要部分,其内容包括人生哲学、文化战、消费主义和丁小平理论(网络可以查到),授课人主要是丁小平(在活动的后半程)。整个活动安排非常紧凑,半军事化管理,组织架构严密。参与人员来自各所高校的学生和部分学生的亲戚,其中从小学生到博士不等。
在整个活动中他们会收手机统一管理,每天只会发一两个小时给家里面报平安,不允许私自录音录视频拍照。中途有人想走或者有相对质疑的想法就会被认定思想水平不高,内部成员会对这些人开展所谓的思想工作。结束后,每个人都要被管理者检查手机,一旦发现和夏令营有关照片视频录音就会被要求删除,且是一个个排查,一对一排查。
参加完全程的我回到自己的学校会收到一份关于夏令营活动的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会有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你觉得这次夏令营如何?有什么参与的想法?等,这些问题是内部人员筛选新成员的手段。一旦他们选定你,那么他们会拉人进群,在学校开展一些系列社团活动。而我在这次夏令营后成为了其中一员。后续就是采用各种手段拉人头,发展新成员,带去夏令营,成为核心成员,再让核心成员拉人,这样人拉人,不断壮大队伍。
在2023年12月因各种原因退出了该组织。
二、关于丁小平社团的见闻
有人质疑不是丁小平发起的社团,或许有人接受不了这样的说辞,那便换一种,即以丁小平为核心的社团。何以见得?初期该组织其实不是社团,而是小组,属于学生自发群体,确实是参与夏令营后回到学校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体,但是在自发背后是有人指导的,而指导的人则是夏令营的组织者,即早已发展成为核心成员的学长学姐。等时机成熟,他们便想成立社团或者攻占社团,目的是让组织正规化合理化,这样可以邀请更多的人参加夏令营和吸纳更多的人加入他们。有人说这不是正常的吗?大家觉得这个很好就到各自地方去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确实这样挺好的,学生的自发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关键是这些社团紧紧围绕丁展开,最终目的是为这个组织输送所谓的“人才”。这些人所建立的社团刚开始以大学生生活如何展开为题,利用学长学姐这样的身份去一步步取得新生信任,每周开展理论学习很杂,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最终只要带去夏令营,学习丁小平的理论,然后成为核心成员,成为核心成员后,其内部就是一个大组织大架构(后面详讲),内部又有内部的活动(后面详讲),不过核心还是抓住学习丁小平的理论为主。
总结来讲,社团充当合理化媒介,是一个正当名义,存在的意义是让更多的人学习丁小平的理论及成为丁小平理论的追随者,形成一支庞大的力量。
(学习人文社科本就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仅仅学习一个人的社科,甚至这个人的社科正确性尚未定论,那就是误入歧途,另外,丁小平的社团并非是言论自由之地,他们要求的是对丁小平理论进行学习,而不是批判探究,不是自由学习,很大程度上要求了思维的单一性。人的脑子本来有限,有些抢先占领了学生们的思想空间,还站在旁观者角度口口声声我没有让他们成为这个样子,是他们自愿的。)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们称招纳新人的过程或者社团招新的过程称作团结人才。团结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特定的标准,比如最好是大一大二新生,追求真善美,甘于奉献,对丁小平的理论不排斥等。一般人文社科社团并不会强求大家的年龄年纪,甚至有的研究生还是照样可以参加,因为社团存在的意义本来就是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乐趣和眼界。但是他们所谓的社团要求的是大一大二的新生,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思想还没有固化容易改造。确实越年轻思想更容易改造。但是另一方面,年轻人对于很多东西是否曲直不懂,社会经验少,很容易被某些言论影响。
(经过细致了解其实团结的很多人一部分人见识短浅,社科知识不强,社会经历较少,比较缺爱,大学中缺少引导,一部分人接受爱国教育比较深刻,认知比较稚嫩,对现实充满稚嫩的批判和不满。为何这样讲?前者的话,本人亲自带见过社科知识较强的同学他们一律排斥,甚至以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人这种笼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说辞拒绝别人的加入。另外,来自学长学姐的关爱和适时帮助会在短时间内让新生对他们建立较强的信任感,这样对于后续活动的参加有较强的管理前提。后者的话,可以仔细看丁小平的理论,他们大都以资本主义对现实社会的腐蚀或者教育现状的缺陷开篇让这些学生产生共鸣认同,获得一些思想认可后,慢慢推出丁小平的理论)
社团活动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家一起生活游玩,另一方面是学习,其内容从大学六条、心理学,教育学,爱情学到对后现代社会的批判(都是丁小平的理论)。其实表面上看这些理论没啥问题,或许确实没问题,但是这是作为新生的思想洗涤的开始。经过一系列学习后,一直跟着的新生会被邀请去夏令营,有的人会慢慢被引导成为活动组织者,比如担任小队长,班长此类角色,在夏令营正式开始以正当名义学习丁小平的理论。在夏令营表现良好者会成为社团的骨干,在此重复这样人拉人的手段。
在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筛选过程,最终留下比较忠实的学生。
以上是关于社团表面的整个流程要求。
以下站在被拉新生的立场阐述整个过程,其实大多数人进来都是迷迷糊糊,从最初对于学姐学长那种天然的信任,没有社会经验加持的单纯,开始慢慢学习一些看似没问题的理论,然后开始产生一种集体的感觉,责任感,被诱导去担任一些事情,慢慢接触丁小平,慢慢开始看到由一个社团到整个组织,最终成为其中一员,整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人的思想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这也是丁小平社团的厉害之处,一旦思想懈堕,那么就是其他思想的乘虚之时。
对于社团我觉得研究意义不大,更多矛头应该是指向两方面,第一,丁小平及其理论传播,第二,组织内部人员的各方面问题。
丁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尚且不谈,网络上有各种文章可以自己查阅。即使不正确,丁小平也有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如果正确,那自然最好。这些都是个人行为,但在此做讨论阐述,核心在于,这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群体行为。丁小平的理论涉及一些马理论等较为敏感的理论,对于该传播的问题必须严肃看待。
莫要对名校学生有任何正确性光环,出身名校只能说明学习能力强,脑子比较灵活聪明,并不能说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强。组织里面很多名校学生,只能说明以丁小平为核心的组织是以名校为根据地。如何让一批又一批地学生跟随相信,那便是采用各种手段。
学生想学习丁小平理论是大家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但是学生是自愿自发想要去学习呢?还是组织采用各种手段让大家以看似主动实则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习呢?结合该组织的目标人群和加人的方式明显推之就是后者。成为骨干后,学习强度非常大,要求每天保证学习量,每周或者每几周进行学习讨论,需要上交总结。
对于丁小平理论的真理性探究本人能力有限,无法得知。但是我很明确一点,真理只要是真理就不怕火炼,也不用像这样急于传播。按照正常的途径发表,学术圈自会有人分析辩驳。但是丁小平的理论权威性真理性还未可知就大肆传播,拉人头学习,这用意值得思考。
其内部的生活真的非常精彩这才是重磅戏。